怎么撬动AI剩余的96%市场?
些想象力的突破。这也就不难理解AI如今为何撬动了只有4%的市场。 前百度科学家吴恩达在去年末写就的《AI 转型指南》里指出,普通公司+深度学习技术并不能让AI成就你的公司。为了让你的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得足够好,你必须“有能力系统地执行多个有价值的 AI 项目”,“必须拥有外包或自有技术和人才,可以系统地执行多个 AI 项目,直接作用于业务。”同时,吴恩达还指出,将大型公司转型为强大的 AI 公司非常具有挑战性,尤其是你需要“正确的合作伙伴”。 现在,云世界的巨头似乎都在正在全方位的声明自己才是那个“正确的合作伙伴”。 为了这一宏伟梦想,IBM已经愿意放弃固守的城池。 刚刚过去的IBM Think 2019,CEO Ginni Rometty用Watson Anywhere来撬开人们对IBM和AI世界的新认知。“Watson Anywhere将成为全球业务中十分开放、颇具扩展性的人工智能。” Rometty表示。 显然,Watson正在成为Rometty最为得意的杀手锏。尤其是,Watson被给予了IBM未来最有希望的竞争力。为了营造真正的AI标签,这几年里IBM经过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开放式IT科技的快速发展,先影响到的正是以IBM为首的封闭架构系统在过去打造的护城河。但随着Linux系统、开源软件、虚拟机、分布式系统的广泛应用,让IBM曾经成功的商业逻辑经受了巨大的挑战。即使IBM有为之称道的在系统用户体验、性能、安全性上的亮好口碑,但云环境在挑战传统系统优势上越发表现出优势,并给予用户向云环境迁移更多附加价值,诸如更具弹性、性价比等等。 当越来越多客户采购计划以云为单位而渐渐淡化数据中心硬件,IBM终于决定进行一轮系统化的大胆革新。作为全球IT产业的百年企业,近些年一些列大业务的收购、兼并,已经让IBM脱胎换骨为一家国际上举足轻重的云服务商。 在x86服务器市场竞争趋向同质化是,IBM卖了自己的x86标准服务器业务,进而开始努力打造开放的POWER开源架构体系,包括合作的OPEN Power联盟。此后,IBM更进一步,推出了能够运行Linux系统的LinuxONE主机及Linux On Power小型机产品,让曾经最核心、最封闭的系统也转向开放。虽然这些硬件系统所运行的Linux版本并非市面上常见的公开发行版,但为了保证自身软硬件产品能够获得强大的Linux系统支持,IBM甚至不惜斥资340亿美元收购Linux领域的扛鼎企业之一——RedHat。对于一些带给IBM在封闭时代荣耀的明星产品,IBM为了云时代的转型也不惜壮士断腕,例如以Louts、Big Fix、Unica为代表的多项软件产品打包卖给了印度软件外包服务商HCL。 而现在,IBM则将自己在新时代中的支柱性产品Watson产品开放给了云和各类私有环境。Watson则是这家云服务商在落地“商业人工智能”战略的核心。 虽说Watson在IBM的发展并非一切尽如人意,诸如研发运维成本的高昂、使用效率低于预期等磕磕绊绊闹人新闻常有,但总体而言已经发展成为IBM行走AI市场的一张王牌。据其官方2016年的数据,Watson已经在全球覆盖了100多万个开发者,服务人数超过10亿。我们可以Watson的那些宣传中很容找到一些很容易理解AI的强大之处,例如能够处理广泛存在于物联网中的非结构化数据,比如来自电梯、建筑等传感器的数据,或是读取12种人类自然语言,可以通过视频、医学影像等来识别关于皮肤的癌症,还可以通过识别洗衣机工作时的声音判别故障原因等。 在Rometty带领IBM的时代里,Watson要改变全球电子、能源、教育、汽车、医药、高性能材料及相关服务等行业的面貌。显然,Watson不能只是窝在IBM自己的数据中心里了。
Watson Anywhere项目的推出,就是IBM期望让Watson的AI技术可以普惠全球云受众。具体的就是,通过IBM Cloud Private(ICP)平台,以 (编辑:大同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